汽車

桑誌華在甘肅慶陽幸家溝黃土層中發現的一個石核 揭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序幕

时间:2010-12-5 17:23:32  作者:衢州市   来源:普陀區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桑誌華在甘肅慶陽幸家溝黃土層中發現的一個石核揭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序幕(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光明日報(劉茜陳建強):一百年前的1920年6月4日,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北疆博物院創始人桑誌華在

桑誌華在甘肅慶陽幸家溝黃土層中發現的一個石核 揭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序幕桑誌華在甘肅慶陽幸家溝黃土層中發現的一個石核 揭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序幕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光明日報(劉茜 陳建強):一百年前的1920年6月4日,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北疆博物院創始人桑誌華在甘肅慶陽幸家溝的黃土層中發現了一個石核,這個發現揭開了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及相關學科的序幕。
在天津自然博物館6月4日舉辦的“‘石’破天驚——紀念中國第一件舊石器發現100周年”特展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介紹,1920年6月至8月,桑誌華在黃土地層中發現三件更新世人類製作的石製品,1923年桑誌華、德日進發現、發掘內蒙古薩拉烏蘇遺址和寧夏水洞溝遺址,發現“河套人”牙齒,奠定了中國古人類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基礎,並使中國在人類起源與演化研究上占據了重要的國際學術地位。
桑誌華的科考
眼前這枚多麵體石核和兩枚僅有兩平方厘米的石片,拉開了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序幕。它沉睡了數萬年後,被桑誌華挖出來放在了展櫃中。
“‘石’破天驚——紀念中國第一件舊石器發現100周年”的主角就是它。1920年桑誌華在甘肅慶陽縣的黃土層中采集到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品後,便萌生了尋找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的念頭。不久後其他人告訴他,在鄂爾多斯沙漠南緣的薩拉烏蘇河流域發現了大量的哺乳類動物化石。這更激起桑誌華考察古人類遺址、收集遺物的勁頭,幾年來的奔波,收獲頗豐。
桑誌華著有《中國東北的山區造林》《華北(黃河及北直隸灣其它支流流域)十年查探記》《桑幹河草原旅行記》,作為主要作者與他人合著了《華北及蒙古人種學上的探險記》《北疆博物館的鳥類及北疆博物館收藏的樹木標本》。桑誌華1914年來華,1938年回到法國,1952年在法國逝世。
桑誌華對中國北方的古生物進行了全麵的考察和研究,行程5萬公裏,途經中國北方300多個縣境,采集了無數的動植物、昆蟲、礦物標本以及民俗學、人類學藏品,並撰寫了大量有關博物院和科學研究的著作。
高星說:“一百年前的今天,桑誌華挖掘出來的石核,是我國境內出土的第一件有確切的地層記錄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物,我國古人類學和舊石器時代的考古學就此掀開序幕,桑誌華在此方麵的貢獻被中國學術界銘記並發揚光大。盡管之前也有一些外國傳教士找到過一些石器,但都是裸露在地表的,桑誌華發現的標本發掘自黃土地層,黃土地層清晰地記錄著人類活動的時代和當時的環境,這樣就把中華大地人類活動的曆史往前推移了數萬年。”
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1921年在河南澠池縣發現了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一直以來,考古學界認為這是我國原始社會考古研究的開始,中國考古界在籌備明年舉辦學術活動,紀念考古學在這塊土地上誕生百年。但高星認為,中國考古學其實始於1920年6月4日,甘肅慶陽黃土地層中出土的三件更新世石製品是這個學科的裏程碑,桑誌華是這個學科的揭幕人。
博物館的“活化石”——北疆博物院
“桑誌華另一個偉大成就是1930年建立北疆博物院,就是今天的天津自然博物館的舊址。”天津自然博物館館長張彩欣介紹。
北疆博物院是目前我國早期博物館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築、原藏品、原展櫃、原曆史文獻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館,堪稱中國早期博物館史上的一座“活化石”。其南樓修建於1929年,1930年建成,為二層磚混結構,占地麵積330平方米,總建築麵積690平方米(含地下室18平方米)。原使用功能為北疆博物院的圖書室、實驗室和地質古生物庫房。
原北疆博物院圖書室收藏有圖書14000餘冊、地圖複製品900餘張以及各類印版等文獻資料。圖書涉及地質學、古生物學、古人類學、考古學、動物學、植物學等20多個學科,其中80%為外文語種,相當一部分都是當時世界頂級學術研究成果的代表性著作和當時在國際上頗具影響力的連續性期刊。
高星說:“桑誌華把自己多年科考活動的成果存放在了北疆博物院內,在北疆博物院建成之前,我國很多動物化石被作為中藥成分入藥,這些化石為達爾文的進化論提供了重要支持,有著非常重要的科研意義,桑誌華把這些化石大多留在了中國本土。更難能可貴的是,桑誌華有很好的科學素養,他把發現的化石埋藏的地層、環境做了很好的觀察和記錄,還繪製了許多地圖,這為後人的繼續學習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我國的古生物學、考古學科等基礎學科源於西方,是西方的傳教士和相關學者帶入中國的。近二三十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我國的古生物學、古人類學和考古學等學科的發展很快,已經躋身國際學術領域前列。”高星認為,相對於我國豐富的古生物與古人類遺存資源和日新月異的學術發展,我國在這些基礎研究領域所受到的重視和得到的支持仍顯不足。他建議,我們應該將基礎科學研究揭示自然與人類演化規律,創造文化與精神產品,提高大眾文化素養,提高國家軟實力作為重大的國家戰略需要,給予相應的支持和鼓勵。
相關報道:曆史時刻的見證——中國境內出土第一件舊石器入駐展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天津自然博物館:經過緊張籌備,由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協辦、天津自然博物館承辦的《“石”破天驚——紀念中國第一件舊石器發現100周年》展覽在2020年6月3日上午完成布展,該展覽將於6月4日對公眾正式開放。
天津自然博物館黨總支書記、館長張彩欣從策展人手中接過中國境內出土第一件舊石器,親自將這件100年前發現的舊石器放入展櫃。
這件舊石器是北疆博物院(今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創始人桑誌華於1920年6月4日在甘肅慶陽發現的,它是中國第一件有確切地層記錄的舊石器,標誌著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開端,開創了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的先河。
由於曆史原因,原保存在北疆博物院的這件石核被轉移至北京,後被保存在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時隔數十年之久,這件舊石器重返天津,古脊椎所作為此次展覽協辦方,將這件舊石器進行展示,觀眾可一睹其真麵目。
相關報道:天津自然博物館舉辦《百年考古揭開中華大地百萬年的人類曆史》科普講座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天津自然博物館:為紀念北疆博物院創始人桑誌華在慶陽發現舊石器時代標本100周年,回顧一代代先賢對中華大地上的遠古人類曆史孜孜不倦的百年求索,天津自然博物館特別邀請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員,為公眾帶來一場精彩特殊的科普講座。講座以線上直播方式進行,在今日頭條、抖音、快手、新浪微博等平台在線同步直播。
講座題目:《百年考古揭開中華大地百萬年的人類曆史》
講座時間:2020年6月5日上午10點
主講人:高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講座內容: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百年探索;中華大地遠古人類的由來和演化梗概;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對古人類技術與生存方式研究案例介紹。
主講人簡介:高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亞洲舊石器考古聯合會榮譽主席、周口店古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鄭州大學特聘教授、吉林大學兼職教授、西北大學兼職教授、《人類學學報》常務副主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高星老師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古人類學和舊石器時代考古學,涉獵範圍包括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史、更新世人類在東亞地區的生存模式和技術發展、東西方舊石器時代文化比較研究以及現代人類的起源等,先後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上百篇,並編著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20世紀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水洞溝-穿越遠古與現代》、《不朽的人格與業績——裴文中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天道酬勤桃李香——賈蘭坡院士百年誕辰紀念文集》、《石器微痕分析的考古學實驗研究》等專著。
本次活動為純線上直播,在預訂時間登陸天津自然博物館今日頭條、抖音、快手、新浪微博主頁即可直接觀看。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從容不迫網   sitemap